如何做好一个管理者?管理者就是“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懂得在现场来从哪几方面去分析原因,这才如做好一个管理者的必修之课.今天智联管理就来分享一下现场管理之法。
一、什么是4M1E法呢?
4M1E 法:指Man(人),Machine(机器),Material(物),Mothod(方法),简称人、机、事、物方法,告诉 我们工作中充分考虑人、机、事、物四个方面因素,通常还包含 1E:Environments(环境),合称4M1E法 。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机、料、法、环现场管理五大要素。
二、现场管理五大要素(4M1E)分析
1、机(Machine),就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工具等辅助生产用具。生产中,设备的是否正常运作, 工具的好坏都是影响生产进度,产品质量的又一要素。一个企业在发展,除了人的素质有所提高,企业外 部形象在提升;公司内部的设备也在更新,。为什么呢?好的设备能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如 : 企料,改变过去的手锯为现在的机器锯,效率提升了几十倍。原来速度慢、人体力还接受好大考验;现 在,人也轻松,效率也提高了。所以说,工业化生产,设备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另一有力途径。
这里的"机"不仅仅是指机器和设备(MACHINE&EQUIPMENT),更包括企业的机制(MECHANISM)──管理 机制、激励机制等企业管理方面的"机"。
机器是保证产品获得高质量的直接根源,如果机器设备不好的话,产品质量如何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参 与国际竞争。企业在应对国际竞争时,要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首先要保证机器设备具有生产出 高质量产品的能力。采用什么样的设备,如何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如何使生产人员正确使用机 器并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来,是企业的管理者在希望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高竞争力的产品时要考虑 的。企业具有了一流的员工和一流的机器,但是否就一定能够生产出一流的产品来呢?还需要具有一流的 管理制度,来保证机器得到正确使用,员工能力得到正常发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 是企业管理上的"机(MECHANISM)"──包括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企业管理方面的软"机器"。
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具备,不是仅仅靠设备就能保证的,一流的设备不一定就能够生产 出一流的产品,还需要具备一流的员工和一流的管理者,作为管理者,重要的任务是协调员工、机器之间 的关系,使得他们得到充分的发挥,生产出一流的质量,管理者的更多作用是进行管理,如何管理是管理 者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情况下要积极考虑的──国际上的企业是如何进行内部管理的,如何充分运用各种 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完善,机制更趋合理,产品 质量不断提高。机制作为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员工"人"的优势的杠杆,如何使用好这个杠杆,作为 管理者应该向国际企业学习,使自己尽快具备国际素质,创造国际企业。
2、物(Material),指物料,半成品、配件、原料等产品用料。现在的工业产品的生产,分工细化,一般 都有几种几十种配件或部件是几个部门同时运作。当某一部件未完成时,整个产品都不能组装,造成装配 工序停工待料。不论你在那一个部门,你工作的结果都会影响到其他部门的生产运作。
这里的"料"既包括产品所直接使用的原材料(MATERIAL),更重要的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参与市场竞争的"料"──产品和服务(PRODUCT&SERVICE).
产品所直接使用的"材料(MATERIAL)",企业无论是参与任何市场竞争,都不能够偷工减料,欺 骗用户,否则只有被市场所淘汰,尤其是在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是国际竞争的大环境,真材实料更是 无庸质疑的了。然而,这里所指的"料",则更多的是指企业据以生存发展的广义上的"料"──产品和服务(PRODUCT & SERVICE)。面对国际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环境,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减少 与之的差距,逐步达到甚至超过国际质量水平,才是企业必须考虑和努力的方向。
第一、从材料的流动过程.逐步完善质量控制的功能:包括进料检验,过程检验,最终检验,售后服务处理及 质量问题的统计分析与反馈,纠正预防措施的组织和实施,形成质量控制的闭环系统。
第二、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从质量控制(QC)转变为质量管理(QM),进行供应商认证 , 协助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指手画脚,共同参与到供应商的质量管 理过程中,提高来料质量,达到双赢的结果。在企业内部,变事后的质量检查为事前的质量策划、事中的 质量监督和事后的质量反馈、总结、改进,贯彻质量是设计、生产出来的观念,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 , 并辅助以必要的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进行整个质量体系的改进,使质量人员的角色从事后挑毛病 转变为共同参与设计、生产过程,通过对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管理来提高产 品质量。
当然,你不能只顾自己部门的生产而忽略其后工序或其他相关工序的运作;因为企业的运作的是否良好是整体能否平衡运作的结果。
如何做好一个管理者?管理者就是你在生产管理的工作里面,必须密切注意前工序送来的半成品,仓库的配件,自己工序的生产半成品或成品的进度情况。一个好的管理者,是一个能纵观全局的人;能够为大家着想的人。
3、法(Mothod),顾名思义,方法\技术。指生产过程中所需遵循的规章制度。它包括:工艺指导书,标 准工序指引,生产图纸,生产计划表,产品作业标准,检验标准,各种操作规程等。他们在这里的作用是 能及时准确的反映产品的生产和产品质量的要求。严格按照规程作业,是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的一个 条件。
4、环(Environments),指环境。对于某些产品(电脑、高科技产品)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环境也会影 响产品的质量。比如:音响的调试时,周围环境要求应当很静。食品行业对环境也有专门的规定,否则, 产品的卫生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现在对工业制造企业也有了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 的引进。5S 运动 也是企业对环境提高要求的具体表现。
生产现场的环境,有可能对员工的安全造成威胁,如果员工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又怎么能安心工 作 呢?所以,环境是生产现场管理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5、人(Man),就是指在现场的所有人员,包括主管、司机、生产员工、搬运工等一切存在的人。现场中
人,是生产管理中最大的难点,也是目前所有管理理论中讨论的重点,围绕这“人”的因素,各种不 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方法。
人的性格特点不一样,那么生产的进度,对待工作的态度,对产品质量的理解就不一样。有的人温 和,做事慢,仔细,对待事情认真;有的人性格急躁,做事只讲效率,缺乏质量,但工作效率高;有的人 内向,有了困难不讲给组长听,对新知识,新事物不易接受;有的人性格外向,做事积极主动,但是好 动,喜欢在工作场所讲闲话。
那么,作为他们的领导者,你就不能用同样的态度或方法去领导所有人。应当区别对待(公平的前提 下),对不同性格的人用不同的方法,使他们能“人尽其才”。发掘性格特点的优势,削弱性格特点的劣 势,就是要你能善于用人。
人是参与竞争的关键因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参与国际竞争,这里需要考虑两方面的 人:一是"国内的人",即企业的员工。员工是否具有国际化的知识,具有国际竞争的意识,具有参与国际 竞争的素质。如果不具备的化,应该如何培养,企业管理层应考虑如何指导员工使其适应国际竞争。二 是"国外的人",即国际上企业的员工素质,尤其是大的跨国公司的员工素质,他们具有什幺样的水平,具 有什幺样的意识,他们是如何进行质量控制的。这些都是"国内的人"要学习的。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必 须具有国际素质的员工,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不断提高自我适应能力。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 提高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使自己尽快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其次,要考虑如 何培养下属员工,使其能够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并积极应对,具有强的适应力 。
如何做好一个管理者?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就首先从现有的人员中去发掘,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特 点,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人力资源课程就是专门研究如何提高员工在单位时间内工 效,如何激发员工的热情的一门科学。简单的说,人员管理就是生产管理中最为复杂,最难理解和运用的 一种形式。
以上资料来源于友友苏醒分享,在此10分感谢.祝61节快乐。
超喜欢这里的,牛逼,楼主总能给我惊喜.